9/30/2022
貼上
2022年 9/17 如何 “保護” 我的孩子

講員: Shyan Chao/太平洋診所-多元文化家庭服務中心 (亞太家庭服務中心-東區) 預防組組長
還沒進入主題前,很高興同工 Jenny Huang 黃真理 姊妹在我們當中和我們真情分享她在山峰與神相遇~神的豐盛恩典與祝福!

(上圖:Jenny 黃真理 姊妹)
Jenny Huang 黃真理 姊妹的真情分享錄影如下:
Shyan Chao 分享的 如何 “保護” 我的孩子--聚會錄影如下:
九月的專題講座:如何 “保護” 我的孩子

上圖、講員:Shyan Chao /太平洋診所-多元文化家庭服務中心 (亞太家庭服務中心-東區) 預防組組長


什麼是霸凌?
一個人或一群人對另一個人加以重複的, 故意的, 攻擊的行為。
被選為霸凌對象, 因為他們的體型 (高, 矮, 大, 小, 身體殘疾等) 社會地位 (貧窮, 種族, 宗教等) 年齡 (年長或年輕的)。
霸凌可能發生在任何地方;它可能發生在您附近, 在上學時, 在學校和在網際網路上。

一個人或一群人對另一個人加以重複的, 故意的, 攻擊的行為。
被選為霸凌對象, 因為他們的體型 (高, 矮, 大, 小, 身體殘疾等) 社會地位 (貧窮, 種族, 宗教等) 年齡 (年長或年輕的)。
霸凌可能發生在任何地方;它可能發生在您附近, 在上學時, 在學校和在網際網路上。

霸凌行為包括:
言語上:製作貶損的評論, 逗弄, 或用不適合的名稱言語上身體上:打, 腳踢, 拳擊, 吐痰, 或推身體上~。
性別上: 因為某人的性別或性取向 (男同性戀者, 女同性戀者, 變性者, 有疑問的) 而進行羞辱
社交上:散布謠言、隔離、排斥、或迫使人去做他們不想做的事情社交上
在電腦網路上:發送或者散佈在互聯網上, 通過本文或其他電子用具
或社交網站上的傷害或令人尷尬的電子郵件﹑圖像 (例如: 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 TikTok, 等等)




言語上:製作貶損的評論, 逗弄, 或用不適合的名稱言語上身體上:打, 腳踢, 拳擊, 吐痰, 或推身體上~。
性別上: 因為某人的性別或性取向 (男同性戀者, 女同性戀者, 變性者, 有疑問的) 而進行羞辱
社交上:散布謠言、隔離、排斥、或迫使人去做他們不想做的事情社交上
在電腦網路上:發送或者散佈在互聯網上, 通過本文或其他電子用具
或社交網站上的傷害或令人尷尬的電子郵件﹑圖像 (例如: 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 TikTok, 等等)
霸凌對孩子的影響
有些孩子自行消化這些問題, 因而導致嚴重的後果, 有些兒童遭受心理傷害, 甚至在最極端的情況下造成自殺。
我的孩子會告訴我他有沒有被霸凌嗎?
家長和孩子溝通是很重要的。很多時候, 家長不知道如何跟他們的孩子以他們可以理解的方法溝通。 孩子在學校, 社區, 和家裡需要感到安全。
家長可能不知道他們的孩子所遇到的問題。不是所有的孩子會顯示他們被霸凌的行為, 有些孩子感到無助, 甚至不好意思跟他們的父母講他們的問題。
家長和孩子溝通是很重要的。很多時候, 家長不知道如何跟他們的孩子以他們可以理解的方法溝通。 孩子在學校, 社區, 和家裡需要感到安全。
家長可能不知道他們的孩子所遇到的問題。不是所有的孩子會顯示他們被霸凌的行為, 有些孩子感到無助, 甚至不好意思跟他們的父母講他們的問題。

發生霸凌時的三種角色: 施暴者、受害者、旁觀者
施暴者: 是指霸凌事件中的始作俑者。 例如通過暴力(多次毆打)、網絡(散播消息)、言語(辱罵、嘲弄、惡意中傷)、社交(團體排擠)等形式對受害者進行的欺負和騷擾。
受害者: 顧名思義就是霸凌事件中被欺凌的人。
旁觀者: 旁觀者在霸凌事件中無疑是最多的人群, 例如同班同學。 他們面對霸凌事件發生時, 假裝沒看見, 甚至還孤立受害者。
施暴者: 是指霸凌事件中的始作俑者。 例如通過暴力(多次毆打)、網絡(散播消息)、言語(辱罵、嘲弄、惡意中傷)、社交(團體排擠)等形式對受害者進行的欺負和騷擾。
受害者: 顧名思義就是霸凌事件中被欺凌的人。
旁觀者: 旁觀者在霸凌事件中無疑是最多的人群, 例如同班同學。 他們面對霸凌事件發生時, 假裝沒看見, 甚至還孤立受害者。
與你的孩子討論這些問題:
1.你知道什麼是霸凌?
2. 你有沒有被人霸凌?
3. 被人霸凌讓你覺得如何?
4. 你做了甚麼反應呢?
(如果答案是 "沒有", 討論他們下一次可以怎麼做?這正是讓家長教導孩子正確處理這個問題)。
5. 你見過其他孩子誰被霸凌?
6. 惡霸做了什麼呢?
7. 你做了什麼?
8. 你知道誰現在正在被霸凌嗎?
9. “我們” 應該做什麼來幫助你?
10. 最後, 你有沒有過霸凌別人? 為什麼?

如果你被人霸凌:
* 告訴欺負你的人要停止!
* 要馬上求救,告訴你的父母,老師, 輔導員, 或校長。報告並不是說是非或告密。
* 不可以用身體來對抗。
* 要為自己感到驕傲。
* 要堅強, 不可表現出憤怒或恐懼, 欺負人的學生喜歡激怒你。
* 要維持安全, 要避開有欺負發生的情況和人物。
* 避免去沒有很多學生和老師的地方。
* 要與一群朋友坐在一起用午餐。
* 要用不同的通道並與朋友一起步行到你的教室。
* 要多參與安全的社團組織和學生群組。
* 開辦一個社團或反霸凌的運動, 促進和平與容忍。
永遠不可以把你的個人資訊與人分享或將你的密碼交給朋友提醒你的孩子,如果被人霸凌,可以做的事項:
* 請大人幫忙 (家長,教師,清潔工等) 。
* 如果可能,找其他孩子幫助,以一組或成對走入到學校。
* 不要還手,遠離惡霸並找人幫助。
* 保持冷靜,避開惡霸,別捲入爭執,不要膽怯,行動要有信心。
* 避開惡霸,及其進出的地方。
* 告訴別人有關於霸凌的事件,因此它可以被制止。
霸凌不會自行消失,它會繼續惡化。
須 “立刻” 求助。
* 請大人幫忙 (家長,教師,清潔工等) 。
* 如果可能,找其他孩子幫助,以一組或成對走入到學校。
* 不要還手,遠離惡霸並找人幫助。
* 保持冷靜,避開惡霸,別捲入爭執,不要膽怯,行動要有信心。
* 避開惡霸,及其進出的地方。
* 告訴別人有關於霸凌的事件,因此它可以被制止。
霸凌不會自行消失,它會繼續惡化。
須 “立刻” 求助。

如果你目擊霸凌的事件發生:
* 說出來,挺身而出。如果你目擊霸凌事件發生,你可以說:“停止,我們不要打擾他。” 或者你將情況改變而說:“走吧,老師過來了。”
* 不要參與。如果你看見有人被霸凌,不要參與。如果那個霸凌者希望你幫忙,就說不可以,並且要走開。
* 告訴成年人。不要做一個旁觀者看著有人受害,要把情形告訴一位成年人。你可以請求那個成年人為你的身份保密。
* 停止謠言。讓謠言在你身上終止,不要再傳給他人了,告訴那個人說你沒有興趣。
* 做一個朋友。幫助被霸凌的人和肯定他或她的情況是安全的,鼓勵他或她與一位成年人談話,你也可以邀請那個人和你共餐或者參加其他活動。
* 說出來,挺身而出。如果你目擊霸凌事件發生,你可以說:“停止,我們不要打擾他。” 或者你將情況改變而說:“走吧,老師過來了。”
* 不要參與。如果你看見有人被霸凌,不要參與。如果那個霸凌者希望你幫忙,就說不可以,並且要走開。
* 告訴成年人。不要做一個旁觀者看著有人受害,要把情形告訴一位成年人。你可以請求那個成年人為你的身份保密。
* 停止謠言。讓謠言在你身上終止,不要再傳給他人了,告訴那個人說你沒有興趣。
* 做一個朋友。幫助被霸凌的人和肯定他或她的情況是安全的,鼓勵他或她與一位成年人談話,你也可以邀請那個人和你共餐或者參加其他活動。
父母可以做什麼:
* 與你的孩子談話,不可忽略問題而希望它會離去或沒發生。
* 鼓勵和平的解決,要以身作則,不可教你的孩子變成暴力的人。
* 同情你的孩子,告訴他或她不是他們的錯,而是高興他們有勇氣去告知你。
* 齊心合力去尋求和平的解決方案,問你孩子的想法如何可以幫助。
* 如果攻擊的行為是犯罪性的,並且似乎有惡化的趨向,請聯絡警察局。
* 要持久不變,若霸凌繼續下去或有惡化趨向,要再與適當的人士聯絡,不要放棄。
* 與你的孩子談話,不可忽略問題而希望它會離去或沒發生。
* 鼓勵和平的解決,要以身作則,不可教你的孩子變成暴力的人。
* 同情你的孩子,告訴他或她不是他們的錯,而是高興他們有勇氣去告知你。
* 齊心合力去尋求和平的解決方案,問你孩子的想法如何可以幫助。
* 如果攻擊的行為是犯罪性的,並且似乎有惡化的趨向,請聯絡警察局。
* 要持久不變,若霸凌繼續下去或有惡化趨向,要再與適當的人士聯絡,不要放棄。

提醒孩子,如果看到有人被霸凌,該怎麼做:
* 找大人幫忙。
* 讓被霸凌的孩子知道你會跟他們去找大人講這件事情。
* 像你的朋友談論關於霸凌的事情。惡霸喜歡挑上獨來獨往的人,朋友應留意彼此和多處在一起。
* 找大人幫忙。
* 讓被霸凌的孩子知道你會跟他們去找大人講這件事情。
* 像你的朋友談論關於霸凌的事情。惡霸喜歡挑上獨來獨往的人,朋友應留意彼此和多處在一起。
遇到網路霸凌可以怎麼做:
* 告訴你的孩子不可答覆或轉發不適當的郵件或圖像。
* 通過聯繫你的服務或電話提供商去阻止和報告電腦網路上的霸凌。
* 如果有威脅進行,要聯繫警察局。
* 告訴你的孩子不可答覆或轉發不適當的郵件或圖像。
* 通過聯繫你的服務或電話提供商去阻止和報告電腦網路上的霸凌。
* 如果有威脅進行,要聯繫警察局。
學校和社區:
* 鼓勵孩子參與正向的學校社團活動和社區活動。
* 與學校老師建立良好關係,適時了解孩子的在校行為。
* 若有需要,立即通報學校老師,辦公室人員,或者校長。
* 如果以郵件或書面的方式和學校人員互動,請記得留下紀錄。
* 如果情況是有犯罪性或者是攻擊性的行為,請聯繫警察局。
* 鼓勵孩子參與正向的學校社團活動和社區活動。
* 與學校老師建立良好關係,適時了解孩子的在校行為。
* 若有需要,立即通報學校老師,辦公室人員,或者校長。
* 如果以郵件或書面的方式和學校人員互動,請記得留下紀錄。
* 如果情況是有犯罪性或者是攻擊性的行為,請聯繫警察局。
社區資源:
* 2-1-1
* CRISIS TEXT LINE: 741-741
* NATIONAL SUICIDE PREVENTION HOTLINE: 988
* PACIFIC CLINICS – MULTICULTURAL FAMILY CENTER: (626)839-0300